噴泉水景、園林景觀堅持溫暖人心的園林細部制作
中國的城鎮化走過了三十五年,中國的景觀設計經歷了黃金十年的發展期,現在,中國未來的城鎮化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重心,注重建設生態文明和提升文化軟實力,您認為這會給中國的景觀設計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戶田芳樹:我在國內做項目已有多年,非常能感受到中國對景觀設計的重視。今后我將用更多的項目來向大家證明景觀設計是一個越來越應受重視的領域。 整治生態環境,將其淺顯易懂地展示給使用者的同時,奠定一個良好的可持續性的生態基礎,這些都是景觀設計本應做的事情。尊重地塊擁有的歷史和文化、用新思路對其加以利用,這是景觀設計所需肩負的責任。 當今中國的景觀設計有很多還是只追求形式,只講表面功夫,這種現狀必須要改變。在推進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將最為重要的環境整治與文化傳承作為設計的基礎,同時要與承載經濟活動主體的設施規劃相協調,從長遠角度進行規劃。 第一景觀網:這一機遇和挑戰對世界會有哪些影響呢? 戶田芳樹:上面提到的景觀規劃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希望在每個項目上都得以實現,可現實卻絕非如此簡單。在中國,很多大規模項目的落成速度很快,這是因為組織能很快地下決策。如果高層領導能意識到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并下決心推進,一定能創造出世界上引以為豪、倍受世人關注的景觀設計。 第一景觀網: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的文化建筑和旅游地產成為業內的熱點,未來會涌現很多這方面的項目,您對這一趨勢怎么看待呢? 戶田芳樹:20世紀后期,在全世界步入現代化的進程中,設計上并沒有繼續去充分地掌握本國的文化,而是形成了一個個國際化、少有地域特征的空間,這種現狀在建筑等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那些歷經歲月卻仍為人愛用、擁有歷史感的空間,以及由人營造出的暖意濃濃的空間才是讓人感受魅力的空間。 文化性建筑所具有的原有功能已不復存在,我們需要對其進行修復,并從不同的角度賦予其新的價值。如果拋卻先人的文化遺產,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觀光圣地都會不復存在。因為是對功能和用途不同的建筑進行的改造,往往會出現使用不便的情況。正因如此,若設法在規劃時增添其趣味性,不就能讓使用者在不便中發現樂趣嗎? 第一景觀網:在中國興建或修復文化建筑和文化景觀,有人認為外國人來做中國的項目會呈現出新穎的效果,有人認為中國人理解本國的文化,能更好地完成文化建筑或文化景觀的設計,對此,您有哪些想法呢? 戶田芳樹:讓一直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從平日的場景中發現其價值,反倒是一件難事。我認為游客或許能夠幫助發現新的風景,這種情況也常會發生在國外設計師身上。經過本地的和外來的、多人多角度的審視后,需要召開接納這些觀點的座談會和研討會。經過這樣的活動之后,不光能發現新風景,或許還能發現當地特有的人才?梢哉f這是項目規劃開始的第一步。比如發現熟悉歷史的人、非常了解土地自然狀況的人、能夠熟練制作當地特產的手工藝人等等。通過反復開展上述活動,中國設計師不就可以挖掘出當地所擁有的真正價值,并由此找到如何利用它的方法了嗎? 第一景觀網:您能否談談當代景觀設計領域的現狀與發展呢?我們想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美國、歐洲,還有亞太地區的景觀設計? 戶田芳樹:因為我本人并未接受過歐美的景觀設計教育,做不出什么好的點評。在歐洲,有著保留傳統式樣花園的習俗。那些在花園中呈現出的尺度感和細節處理也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營建了讓人倍感舒適、人性化尺度的空間。近幾年,歐洲似乎在引入別國的設計樣式,然后營建出與本國設計相結合的空間。我個人認為,歐洲設計中引入了日本的傳統美這一設計元素。此外,在歐洲還能欣賞到園藝家和景觀設計師聯手打造出的高品質、綠意豐盈的空間。提及美國,首先意識到它是景觀設計的發祥地;一代設計巨星(Frederick Law Olmsted、Dan Kiley、Peter Walker等)為人類創作出了很多反映社會變化和要求及富有時代特征的作品。Peter Walker等設計師們的藝術作品中所運用的設計手法已很普遍,現在似乎更加注重與環境的互動。至于亞太地區,因地域遼闊且各地氣候差異較大,不能夠一概而論。 我認為首先要學習并理解各個國家所特有的自然狀況與積淀的歷史。比如,中國幅員遼闊,北方、南方以及西部的氣候完全不同。進行景觀設計時,這種差異不單要體現在樹木選擇上,還要體現在設計的其他方面。我認為經過這種探討,應將各個區域的特色表現出來。學習國際化的設計樣式固然重要,但必須要創作出有超越性的、個性化的作品。今后我們便要在中國設計出符合當時當地的獨一無二的景觀,當然也要遵守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第一景觀網:作為景觀設計師,要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呢?比如項目經驗的積累、學術進修和交流、學習他人的項目,做到這些就可以了嗎? 戶田芳樹:首先我們必須要面向社會。因為我們有責任運用景觀方面的哲學和技術去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經常不斷地去發現、思考、闡述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至關重要。其次重要的是:對我們周邊的大自然產生興趣并通過反復接觸自然去磨礪感性認識、發現并理解自然現象。比如對花草果實、婉轉的鳥鳴、風兒的吹拂、日光的變化等這些多變的自然現象,我們必須要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另外,對自己所住城鎮的歷史、文化及產業應持有熱愛之心并對它們進行調查,盡量試著以某種活動方式參與其中,自己的眼界也會由此變得開闊起來。 具體實施方法之一是多拍能夠感動自己的風景、建筑等設施。通過欣賞這些照片,便能發現自己喜歡的、與自己感性相符的拍攝方式。接下來的過程是自問自答,通過不斷探尋屬于自身的感性,反復地予以確認,便能大致了解到自己是屬于擁有何種感性的人。模仿大師的作品是創作的第一步,但我認為在模仿中自己的個性也會顯現出來。讓我們努力去發現它吧!了解自己是作品創作的起點。創作活動沒有終點,有的只是不懈地努力與反省。應盡可能落成很多作品,如沒有這樣的條件,也要堅持圖紙上的創作。 第一景觀網:最后一個問題,在您眼中,什么樣的設計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景觀設計? 戶田芳樹:進入那個空間后,不知為何會感到清爽宜人、心情舒暢。我想這就是優秀的設計。為了實現那樣的空間,設計師會在人們留意不到的地方進行很多地細節處理。使用者雖看不懂,但專家一看便知其中的奧妙。將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文化積淀的力量作為基底,是設計的開始。接著,構筑擁有必要功能的總體性的骨架。然后,加入激發人們去利用這些功能的設計處理。最后,若是通過細節設計呈現出看似天成般的場景,那真可謂是走向優秀的設計了。 戶田芳樹簡介 東京農業大學造園系客座教授;注冊景觀設計師;一級造園施工管理技師;二級造園技師。 日本廣島縣尾道市出生。1970年畢業于東京農業大學造園系。在東京、京都等地從事庭園師的實踐活動后,加入城市設計顧問公司urban design consultant,inc.(公司法人 黒川紀章)。1980年成立戶田芳樹造園設計室,后改名為株式會社 戶田芳樹風景計畫。長期以來創作出大量空間線條簡單卻富有動感的設計作品,尤其注重細節的處理,風格是充滿柔和、溫暖的氛圍卻不失細膩。 1995年以作品——修善寺“虹之鄉”獲得日本造園學會大獎。1996年任教于東京農業大學造園系,1999年至2003年任教于千葉大學綠地環境系,并從2007年起在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系擔任客座教授。2004年于日本愛知萬國博覽會出任景觀總監并負責會場整體景觀的監修工作。近年來參與多項中國、臺灣等地的環境景觀建設項目,在北京、上海、南京、臺北等地舉辦多場演講會,于2012年 受聘擔任珠海城市規劃顧問。 [編輯:締造者園林] [返回頂部] |